中国商业资讯_商业资讯平台

精彩!蒙格斯智库邀请诸位大咖共议“疫后经济金融问题”

2020-04-22 13:02:18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-

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摆后,国内经济本已走上重启之路,然而疫情却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大面积蔓延,给中国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,“逆全球化”的声音也开始不绝于耳。在这种环境下,“疫后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”、“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”、“中西方‘抗疫’对比”、“风险社会中的应急管理”、“未来国际关系如何演化”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
蒙格斯智库特别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,风险管理专家和大数据专家于4月18日下午闭门讨论了这些热点话题,蒙格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朱小黄博士在线主持,本文摘录各位专家精彩发言要点(按专家发言顺序),希望能引发读者有益思考。


一、疫后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

朱小黄

蒙格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

要从经济内在动力角度研究全球化走向。例如目前全球化是否存在边际收益下降的趋势?受到了制度差异和信任、国家安全和战略差异、公平等问题的挑战,可能会短暂倒退,但“去全球化”不太可能,工厂不是说搬走就能搬走的。疫情后“区域一体化”将成为趋势,中国可以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消化制造业过剩。

刘杉

凤凰网财经研究院院长

产业链的重组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,考虑跨国公司因为疫情原因,要分散风险而将这部分产业撤出中国的可能性。


刘晓春

曾任浙商银行行长,现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(SFI)副院长,同时兼任

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

首先应该站在全球产业链、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谋划复产复工,在竞争中帮助国外,巩固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。

其次要采取七大措施赢得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竞争中的主动权:先采用财政补贴手段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当前的生存危机,稳企业、稳就业,保复工复产,银行贷款应留到企业恢复后再使用;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,让市场引导经济恢复和增长,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自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;鼓励和支持民营物流企业应用新兴科技建设全球化的物流网络;进一步推动“一带一路”;地方政府应对出口企业给予补贴,为后续外贸市场恢复打下基础;加大对融资方和投资方的开放力度,为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、“一带一路”提供金融支持;在帮助华人华侨抗击疫情和支持华人华侨复工复产的同时,发挥华人华侨纽带作用。


涂子沛

大数据先锋思想家;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

关于市场要素改革的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数据当做生产要素之一,一是公共基础数据要开放和流动起来,二是对个人和私营企业如何使用数据加以规范,三是对数据这种生产要素如何定价和买卖进行研究。


廖群

中信银行(国际)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总经理

国内经济3月开始复苏,2季度强劲反弹,GDP增速转正,下半年全球经济好转的话,国内经济复苏会比较快,年底基本平稳,全年国内GDP增速为2.5%。

目前国内仍然具备政策空间,因此要加码宽松,不惜力度、不惜手段刺激经济。但是要有针对性和定向性,重点帮助有困难的企业和个人。


张岸元

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

当前应比2009年更加小心谨慎,在看到更多的确定性之后,再进行宏观调控,整体政策规划不必着眼于短期,甚至是年内。

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激励约束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。地方政府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三个发动机同时趋于弱化,旧的激励约束机制被搁置,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看到发挥作用。


二、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

周天勇

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,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市研究所所长

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四个“两难问题”:工业产能过剩与农村户籍居民收入水平低;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行,拉升动力何在;为应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供应放量货币,后果难以想象;在无资产保证下继续增加负债,风险增大。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,改革能够推动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趋势。

从需求侧看,中国农村只是到了工业化的中期,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。

把握土地要素,继续推进城市化,从消费工业化阶段转为资产工业化阶段,加大调水力度,长期看好中国未来经济。


廖群

中信银行(国际)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总经理

加快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,布局七大战略新兴产业,尽快启动“新基建”,重点是信息产业,建立新的优势。


俞勇

粤财集团首席风险官;粤财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

全球化应该是不可阻挡的,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、欧盟国家以及亚非拉国家的合作还在继续,因此国家应继续开放市场,包括金融市场及要素市场的开放,去迎接全球化。


范向阳

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、专职律师;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

一是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允许农村资产尤其是房屋等不动产进入市场流转,释放经济活力;二是建立透明的税收制度,切实降税减税,减轻企业压力;三是进一步加大司法改革力度,切实解决司法保护产权不力的问题,提高企业和企业家安全感;四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,增强人们对未来的可预期性,释放消费能力。


三、中西方“抗疫”对比

刘杉

凤凰网财经研究院院长

有两点不同,第一是文化差异:西方对自由的渴望民族性强于东亚,东亚集体配合意识比较强。第二是制度差异: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公卫安全之间的侧重点上,西方民主政治考虑的重点是经济;而中国考虑的重点是人命,其次才是经济。


俞勇

粤财集团首席风险官;粤财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

抗疫怎么做经济上是比较合理的,这个不到最后也不好说谁对谁错。我们要客观看待各个国家在疫情上的做法,抗疫还是要视国家自身的情况而定。


四、风险社会中的应急管理

涂子沛

大数据先锋思想家;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

建设数据体系,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;使用大数据对疫情进行分析,对数据加以规范,应用到各个领域。


俞勇

粤财集团首席风险官;粤财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

按照监管体系将金融机构划分为:银行、保险、信托、证券以及投资板块,分别分析各类金融机构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。

应加快构建国家金融应急管理体系,国家金融应急管理体系应该长期化、常态化,要厘清国家金融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种政策的边界关系;充实和完善国家金融应急管理法;加强国家金融风险管理,对危机的处理应该分为事前、事中和事后,首先要注重风险的识别,完善风险识别方案,二是要建立风险的压力测试,三是建立金融体系和非金融体系的风险分隔机制,四是要对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建立监测机制,五是建立危机的恢复机制,六是对金融应急预案进行演练、宣传。


杨军

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

疫情带来的冲击在金融领域里也算是一次风险事件,卫生医疗领域的快速、专业地防控措施对金融风险管理有着很好的启发,金融领域也要对风险进行预防,要做到加强对风险源的认知,研究风险传染的方式,提高个体对风险的免疫能力。

银行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建立连续性的预防体系:储备应急资源、建立应急预案、加强风险事件演练。银行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要强调信息的真实性,建立监测体系,专业人员的品格重于技能,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。最后事后风险的管控分为六个方面:决策的及时和有效性,风险的隔离,防止挤兑,重视物资储备对风险管控的作用,专业性的风险处置方法,对个体风险进行组织和化解。


五、未来的国际关系

刘杉

凤凰网财经研究院院长

无论是从短期的西方政府的甩锅行为,还是从长期的意识形态体制的竞争中来看,中国和西方的冲突都会加大。


廖群

中信银行(国际)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总经理

中美冲突加剧、矛盾进一步激化是不可避免的,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,一方面要防止美国甩锅,另一方面要把中美冲突局限在中美之间,不要变成价值观的冲突。要继续推进“一带一路”,但是不能太着急,避免外国对抗。


张岸元

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

当前世界正处于疫情冲击的第三轮,也就是低收入国家的疫情爆发,导致我国面临一个两难困境,一带一路的债务总规模在2,000亿美元左右,其中非洲1,450亿美元,今年还本付息大概80亿美元。IMF希望中国大规模减免债务。对我们来说,若不进行债务减免,于情不合,但是一旦减免后果不堪设想。

疫情冲击具有对称性,没有导致人口大量消失,各国受到的影响也是一样的,因此不会改变地缘政治力量对比。

逆全球化是否加速值得细究,产业回流或难实现。首先,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规模达到100万亿,形成的产业集聚是世界级的,短期之内很难有一个新的地方能把这么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过去。其次,这些基于市场自身因素内生的产业关联和政策,不会因疫情有重大的改变。最后,目前疫情冲击的结果还未知,其他国家没有胆量接下中国产业转移的重任,所以对于逆全球化不必过分担忧。

国际货币金融格局更加固化,美元地位进一步提高。


(扫码直接添加蒙格斯小助手)


推荐阅读:电影拍摄设备